51歲的吳竹松帶我們走進他的工廠。剛開始是一個有著年代痕跡的簡易鋼篷,接著是一個約50米長的機械車間。沉悶的工廠一下子變成了一片開闊地。
“到了!眳侵袼烧f。去年他拿下了這宗35畝的土地,欲投資7000萬元,新上精密機械項目。吳現在幾乎將全部的精力放在這個項目上。
在嵊州市三界鎮上,像吳這樣的企業主,去年以來出現了一批,他們普遍對投資機械表示出較高的熱情。
三界鎮黨委書記呂田對此極為興奮:“機械、鏈輪產業要成為今后三界的主導產業!痹诖酥,三界的制造業名聲更多地來自廚具產業。
工業源頭下的“蛋”
現在回頭看去,創建于1954年的嵊州市機械鏈輪廠,以及1985年三界鎮蔣鎮村青年的一次外出遠行,是這個小鎮兩股重要工業力量的源頭。
出身為集體企業的嵊州市機械鏈輪廠,是中國第一家鏈輪制造商。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改制,直至2005年改制成為中益機械,并形成為中國最大的標準鏈輪生產企業。
杜成堯當年外出尋找經商辦廠機會的結果是,他背回了一臺煤氣灶。在最為簡陋的金屬敲打聲中,第一臺三界產的土制煤氣灶在杜家誕生。之后嵊州市一大產業即廚具產業由此誕生。
企業或個人的成功故事,是帶給三界的兩個大事件。其分別導致的輻射效應是:機械鏈輪廠的職工不斷辭職,他們下海創辦的公司將三界推到了一個機械鏈輪產業基地的層級上;而杜家工廠紅火的生意,也帶來了“群仿效應”,三界鎮上出現了灶具企業林立景象。 |